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90019|回复: 7

【悲天悯人】导师·马玉柱的伊斯兰仁爱慈善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18 07: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40.webp.jpg
(配图为导师·马玉柱的墨宝选)


近日,中国苏菲导师、伊斯兰本土派学者马玉柱先生就穆斯林的社会慈善责任发表了有价值地看法。他说穆斯林自古就有扶危济贫的传统 ,也一直积极地参与教育、扶贫、救灾、医疗救助等一系列的社会慈善 ,以个人和清真寺为表现形式的慈善枚不胜举 ,许多个人的济贫行为甚至不为人所知。改革开放后, 穆斯林企业更是以开阔的胸怀投入到慈善和社会公益领域。

一、伊斯兰的仁爱观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在儒家看来,它是做人的基本标准,是修己的最高境界。孔子说:“任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哉”(《论语·述而》),“修身己道,修道己仁”(《中庸》)。而汉儒董仲舒则说:“仁者,所以爱人者也”,可以看出,儒家的仁爱是以人为基础进而推而广之的“博施于民而济众”的爱。

道教倡导“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济人之急,救人之危”,其《太上感应篇》可以视为中国古代慈善的朴素理念。

对于佛教而言,慈悲更是其注重的核心精神,自佛教传人中国伊始,它便于慈善紧密相连,历代佛教大师对慈善和公益事业的重视,使得佛教在中国得以迅速传播。

基督教宣扬的则是一种博爱,而慈善是体现博爱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藐视邻居的,这人有罪,怜悯贫穷的,这人有福。”(基督教箴言14章21节)。

当然,仁爱不是某一个民族的专有特征,也不是某一个宗教特定的价值取向,它是各民族和各宗教的共同价值取向。仁爱他人。

关怀弱势也是伊斯兰倡导的一个社会公德,《古兰经》和圣训对此有明确的教导。那么,伊斯兰它所倡导的仁爱又如何不同于以上各宗教呢?又如何拥有自己独特的号召方式和角度呢?下面试从几段经文展开分析。

真主在《古兰经》中说:“你们当崇拜真主,不要以任何物配他,当孝敬父母,当优待亲戚,当怜悯孤儿,当救济贫民,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当款待旅客,当款待奴仆。真主的确不喜欢傲慢的、矜夸的人。”(4:36)。伊斯兰倡导的仁爱是大仁和大爱,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博爱和慈悲。在伊斯兰看来,爱的最高层次是信仰真主和喜爱真主。从上节经文中可以看出,伊斯兰把仁爱和善举分成了若干层面,然后根据爱的等级按先后顺序排列,在信仰真主之后,是一系列的善举,最后是款待奴仆。从宇宙存在的最高级到宇宙存在的最低级,伊斯兰的仁爱没有忽略任何一个对象,最高级的和最低级的存在达成连接之后,整个宇宙和大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和谐的链条,一个人既信仰真主和款待奴仆之后,还有什么善举可以忽略呢。

“你们把自己的脸转向东方和西方,都不是正义,正义是信真主,信末日,信天神,信天经,信先知,并将所爱的财产施济亲戚,孤儿,贫民,旅客,乞丐和赎取奴隶,并谨守拜功,完纳天课,履行诺言,忍受贫困,患难和战争,这等人,确是忠贞的;这等人,确是敬畏的。”(2:177)

这节经文罗列了一系列的善举,应该指出的是,这些被施济的对象全是弱势群体:孤儿、贫民、旅客、乞丐和奴隶。关注弱势,关爱弱势是伊斯兰至始至终倡导的建立在信仰基础之上的一个道德理念,社会底层的人尤其需要他人的关爱,即便是在物质相当丰富的今天,我们对生活在底层的人还是深有感触的。尽管如此,伊斯兰在倡导这一仁慈的理念时仍把信仰作为第一要求,意即在信仰真主之后,你要完成如下善功,这体现了仁慈与信仰的统一,也是信仰与行动的统一,没有信仰的善功是没有价值的;没有善功的信仰是空白的。

针对没有信仰的施舍,《古兰经》说:“他譬如一个光滑的石头,上面铺着一层浮土,一阵大风过后,使它变得又硬又滑,他们不获得他们施舍的任何报酬。”(2:264)还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两节经文所责成的爱的对象,并不局限于穆斯林,而是泛指所有的人和所有的弱势群体。不分民族,不分肤色,都生活在爱的眷顾之中,这是伊斯兰倡导的社会理想,也是伊斯兰责成穆斯林切实实践以期达到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伊斯兰的仁爱涉及到宇宙间的所有存在物,是一种以正信为基点的博爱。至于圣训,对仁爱的教导也是极其丰富的,穆圣说:“爱人如爱己,方为真信士”,“不慈爱人者,得不到主的慈爱”、“你们没有正信,直到你们仁慈”。穆圣的指导之后开始向外延伸。他说:“自己饱食而他的邻居却饥肠辘辘的人不是穆民”“善待孤寡和穷人者,如同为主道出征,或夜间礼拜,白天封斋的人”仁慈的范围再度延伸。

一个人因给一只口渴的狗水喝而受到真主的报酬,圣们弟子就此问穆圣:“真主的使者啊,怜悯牲畜我们也能得到报酬吗?使者说:“凡有生命之物,给其饮水,皆得回赐。”在引述上述圣训之后,我们应该指出以下几点:

第一,圣训把仁慈和获得正信联系在一起。众所周知,获得正信对穆斯林来说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但在这里,仁慈却是获得正信的一个必要条件。意即没有仁慈,就不会得到完整的信仰;没有仁慈,信仰是残缺的,后世里也得不到期望的报酬。我们不否认信仰是人的内心的精神趋向和心灵的认可,但这一信仰需要一些具体的行动来证明和支撑,其中就包括言语的慈善和物质的慈善。

第二,只有慈爱他人,才能得到主的慈爱。

第三,仁慈孤寡穷人的代价等同于为主道奋战和封斋礼拜,这是对善举的一个极大的肯定,也是对行善的一个鼓励和荣誉。

第四,伊斯兰倡导的慈爱普及到各色人等及大自然的万物,尽管仁爱在伊斯兰里有丰富的层次,但宇宙万物无不在这一仁爱的范畴之内。中国清代著名伊斯兰学者马注对善作了多层次的解析,他在《清真指南》中指出:“能慈骨肉者,谓之独善,能慈同教者,谓之兼善,能慈外教者,谓之公善,能慈禽兽、昆虫、草木者,谓之普善。”而一个真正的穆斯林就要求在喜爱真主的情感基础上做到具备上述的四善,即独善、兼善、公善和普善。

二、从仁爱到慈善和社会公益

心中有爱,但要把爱转变为行动,还有财力和心理上的几步之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积淀爱的分量。在现实生活中,有善心的人居多,但实践善心的居少。而在伊斯兰的教导里,从仁慈到慈善和社会公益是一个自然的过渡,它不给条件具备者留心理准备时间,一个穆斯林的财力一旦达到规定的份额,他就必须参加公益活动,否则,他的信仰就不被承认,这一强制性的公益活动就是天课。条件具备之后而不缴纳天课者被教法定为叛教,长官可以依理讨伐。伊斯兰早期,穆圣去世之后,有一些部落就拒绝缴纳天课,艾布·伯克尔哈里发依据伊斯兰的精神对其进行讨伐。他认为“五功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那么,伊斯兰为什么要规定强制性的公益活动呢,这一强制性的公益活动对实践者又有怎样的利益呢。

真主在《古兰经》中说:“你要从他们的财产中征收赈款,你借赈款使他们干净,并使他们纯洁。”(9:103)经文的意思表达的很清楚,就是以天课清洁人的心灵,而天课的阿拉伯语的字面意思也是清洁的意思。为他人提供物质帮助之后,给予者的心灵变得纯净,内心的情感压力得到释放,这在汶川地震后的赈灾中得到了明确的验证。一次地震,可以说让全国人的精神道德得到了一次深层次的洗礼,捐出善款的人,内心有一种自豪感和后续的责任感,甚至已经捐出善款的人,通过电视画面看到汶川的人仍在受苦,对照自己的安定生活,他甚至有一种内疚感和犯罪感,因为他在捐出善款后仍停留在一种为善的高尚情感里而不能自拔。

《国语.周语下》中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为善如登山,一梯一梯地走上去便觉得心旷神怡、天清气爽。在施出财物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陶冶,有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对此,所有帮助过他人的人都有这种体会。清代学者王岱舆对天课解释说:“四海之内,皆为兄弟,因己之身命财物,皆主之赐予,以其所赐而施及同类,上不负所赐之恩,下并爱其所爱,此课施之义也。”又说:“课施有二:日己之实施,乃身心智慧,施于主,施于君亲,施于天下也。”

另一穆斯林学者刘智针对天课说:“课,以亡己也,输课一条,其事在于舍财,而其意在于舍己。事之属己者不一,而惟财是己之所最着意者,己无从舍,舍财即舍己也。舍己,则己亡矣。”两位学者都谈到了天课于修心和修己的功用,其实这正是天课的核心功能和目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我”,而钱财是“自我”中最敏感的一根弦,如刘智所说是人的至爱,伊斯兰就是要藉天课来消除人的“自我”中的最坚固的堡垒。其实,伊斯兰的念、礼、斋、课、朝五大功修莫不与消除人的“自我”有关,也就是有修心和修己的核心目的。

另外,王岱舆老人在前面还谈到了“钱财的所有权问题”,在这一点上,伊斯兰也不同于其他宗教,伊斯兰认为,真主是钱财的真正主人,而人只不过是现世中的暂时的保管者。《古兰经》云:“天地的的万物的国权,只是真主的”。

如果认同了这一观点,那么,下面的这个观点就很容易接受了。《古兰经》云:“他们的财产中有一个定份,是用于施济乞丐和贫民的。”(70:24—25)伊斯兰就这样一步一步把人引导向自愿地、诚心诚意地缴纳天课和社会的慈善上。另一个非强制性的社会公益就是施舍,尽管施舍是自愿的、非强制性的,但它的广泛性、持久性、随机性及由此给社会和谐带来的巨大效益,使伊斯兰对它的倡导和重视丝毫不亚于天课。《古兰经》多次命人施舍,并对施舍的方式、报酬作了详细的说明。

真主在《古兰经》中说:“如果你们公开地施舍,这是很好的;如果你们秘密地施济贫民,这对于你们是更好的。”(2:270)“你们所施舍的任何美物,你们都将享受完全的报酬,你们不受亏枉。”(2:272)“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分舍自己所获得的美品,和我为你们从地下出产的物品;不要择取那除非闭着眼睛,连你们也不愿收受的劣质物品用以施舍。”(2:267)

伊斯兰的这一施舍美品的教导和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着惊人的吻合。尽管有着悠久历史的儒家文化大力倡导施人于佳品,但让我们遗憾的是,在历次赈灾捐献活动中,仍可以看到劣质的、变味的食品和物品,这样的施舍非但对灾民没益,反而为处理这些废品带来一定的负担。在这一点上,我们应积极宣传两大文明在施舍上的真正精神指导,做到施舍要人尽其心,物尽其用,最终真正的利人。

《古兰经》为什么如此强调施舍呢,针对这一点,我们同样可以在经文中找到答案。《古兰经》云:“施舍财产,以求真主的喜悦并确定自身信仰的人,譬如高原上的园圃,它得大雨,便加倍结实。如果不得大雨,小雨也足以滋润。”(2:265)可以对经文做出这样的解释,施舍的人,犹如在心中种下了一颗信德之树,每施舍一次,犹如浇灌了信德之树一次,浇灌的愈多,信德之树愈根深叶茂,随着信德之树的茁壮成长,人的性灵也会到达一个崇高的境界。当然,心灵的修悟和培养有很多途径和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对此有详细的论述,但在伊斯兰看来,施舍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作为伊斯兰修心之道的苏菲,在它的“功修”与“阶段”的道程修行中,就有行善、慷慨和利他的指导。

圣训同样对施舍给予了相当的重视,提倡施舍的圣训可以信手拈来。真主的使者说:“谁施舍了一粒椰枣的合法洁净的财产——真主只接受洁净的——,真主以他的右手接着它,并为其主人培育它,如同你们中有人其幼苗一样,直到它硕大如山。”

“你们应当为避免火狱而施舍,即使是半粒枣也罢。若找不到施散物,应以美言回答。”“女人们啊,你们当施舍,即使你们的首饰。”除了狭义的物质意义上的施舍之外,还有广义的施舍。在伊斯兰看来,清除道路上的障碍物及与人美言都在施舍的范畴。早上给人问候是施舍,帮人登上骑乘或者帮人放好货物都是施舍,施舍无处不在,施舍无时不有。在我们倡导狭义的施舍时,我们同样应提倡广义的施舍,因为无论如何,精神上的施舍和力所能及的小事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较之物质施舍要容易的多,如果我们每个人不论能力大小都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话,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和谐的充满阳光和爱的社会。

在命令穆斯林完成天课和施舍之后,在《古兰经》和圣训中,我们还会发现伊斯兰命人积极行善,用当前的表达就是说参与公益事业,这一类的经文在《古兰经》中比比皆是。“你们应当行善,真主的确喜爱行善的人。”(2:195)“你们当争先行善,无论你们在那里。”(2:148)“如果真主意欲,他必使你们变成一个民族,但他把你们分成许多民族,以便他考验你们能不能遵守他所赐予你们的教律和法程。故你们当争先为善。”(5:48)在上述三节经文中,行善用的都是“海伊扎特”一词,其原意为“善事”。

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上述三节经文中的“善事”全是复数,也就是说你们当积极参与所有类型的善事。还应当指出的是,(古兰经》在命人行善时,还使用了另一种表达方式,其蕴含的哲理值得我们深思。“信道且行善,并谨守拜功,完纳天课的人,将在他们的主那里享受报酬,他们将来没有恐惧,也不会忧愁。”(2:277)。真主在《古兰经》中多次使用了这一表达手法,即把行善的人排在有信仰的人之后,礼拜和缴纳天课者之前。从教法角度来说礼拜面对的是个人,而天课面对的则是社会的公益,二者均属于善事之列,尽管如此,前面既说明行善之后,后面又把礼拜和天课专门指出来,足见礼拜和缴纳天课的重要分量。我们同时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尽管礼拜和完纳天课如此重要,但《古兰经》仍把行善排在了礼拜和天课之前,由此可见,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从语义学的角度看,这一节经文中的“善事”用的是“l”,也是复数形式,但它所指的善事范围要比上述三节经文中的“海伊扎特”更为广泛。我们都知道,《古兰经》不会用完全同意的同义词的,每一个不同的次型都有不同的含义。

三、由施舍的条件解读伊斯兰的社会建设理念。

尽管伊斯兰提倡施舍,鼓励人行善,善待弱势,但基于家庭和社会建设的健康发展,伊斯兰还是为施舍制定了一些限制,从这些限制中,我们可以看到伊斯兰人性化的建设社会的理念。

第一,伊斯兰不提倡把所有的财产捐出去。一位圣门弟子对穆圣说:“真主的使者啊!我巳悔罪,决心将我所有的财产作为对真主与其使者的施舍。”使者说:“你应当为自己留下一部份财产,这对于你是更好的。”伊斯兰之所以反对这样做,是因为考虑到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和谐。不能因为专注于社会建设而忽略了家庭建设,每个人对自己的家庭、亲人都有责任,在完成了自己的家庭责任之后,才应积极地参与社会的建设,因此,即使是诚心诚意的、自愿的,也不应该把所有的财产作为施舍捐出去。

我们也耳闻过社会上曾发生过“裸捐”的报道,如果说出于自愿不行,那么,沽名钓誉,另有其他动机的施舍更是不能被接受的。穆圣在一段圣训中把穆斯林的财产进行了这样的分割,他说:“一个‘第纳尔’用于主道,一个‘第纳尔’用于释奴,一个`第纳尔’施舍给贫民,一个‘第纳尔’用于赡养家人,而用于赡养家人的那一枚‘第纳尔’的回报是最大的。”也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把人的财产分为四份的话,四份财产花费到四项事件中,其中花费到家庭中的那一份是最合适的,也最能得到真主的喜悦。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伊斯兰对家庭建设的重视,一个健全的社会是有健全的家庭构成的,没有一个个家庭的良好运行,就没有整个社会的良好运行。在上述圣训中提到,四份财产中其中一份是用来施舍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财产的四份之一应用到救济贫民上。以我们对财产的认识,这个比例是很大的数字,即使是比喻性的表达,把一份财产用于施舍,也足可说明伊斯兰对救济贫民、扶助弱势的重视。

从这一财产的分割上,可以领会到伊斯兰关于家庭与社会的丰富理念,既重视施舍,又不忘家庭建设。

第二,伊斯兰反对对自己或家庭负债时施舍。在伊斯兰看来,还债强于施舍、释奴和馈赠。在负债的情况下的施舍是不被接受的,因为他这时施舍的钱是不属于他自己的而是他人的,他的举动是挥霍别人的财产而不是行善,而圣训说:“挥霍别人的财产的人,真主会使他倒霉。”

第三,伊斯兰反对施舍非法的财产,因为真主是洁净的,他只接受洁净的施舍和洁净的工作。在明知财产是非法所得的情况下坚持施舍,这样的施舍是不被接受的,也没有报酬的代价。在伊斯兰看来,这一条尤为重要,因为施舍不仅是社会公益的善事,更是一件宗教功修,它是由一系列的因素构成的,而不是仅仅取决于举意。善良的举意只是其中的一环,之后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家庭情况,亲戚的家庭情况,之后还要考虑自己的财产是否合法,也就是是否洁净。

我们可以看到,各大宗教的信奉者都踊跃地参与施济,各地的庙宇和清真寺都可以看到慷慨解囊,出手豪爽的人,但令人遗憾的是,其中不少人施舍时使用的钱财因其从事的职业和生意的非法而不是洁净的,如偷盗、贩毒、制假等。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如果鼓励这些人积极施舍,就是鼓励他们犯罪,变相地破坏社会的和谐发展,他们在取得惊人的收入同时,是以其他家庭的财产、健康的极大损失为代价的。

伊斯兰提倡施济,但更关注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他把财产的洁净定为施舍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伊斯兰的慈善和社会公益指导思想解决了社会公益活动中所面临的“诚信”问题。被救助者的诚信已经成为令救助者裹足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可否认,有些被救助者并非真的需要救助。而是出于利益的考虑隐瞒其真实情况以获得救助。或者被救助者初始时是应该获得救助的,但随着环境的改善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他并没有如实地告诉救助者以停止对他的救助。这样导致一些热心的救助者产生失望和被欺骗的心理,也影响到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来。当然,也影响和制约着社会公益的进一步发展。而伊斯兰的慈善和社会公益实践的基点不是基于对某个具体的个人或团体的偏爱,或出于某些利益的考虑,也不是期望获得对方的回报,而是期望藉此获得真主的喜悦。

真主这样在古兰经里描述实践社会公益的穆斯林:“他们为喜爱真主而赈济贫民、孤儿、俘虏,我们只为爱真主而赈济你们,我们不希望你们的报酬和感谢。”(76:9—1O)于是,这样的善举就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怜悯与善行,它使行善者走出“诚信”的羁绊而迈向更远大的目标,也使善者的善行变得更加高尚和更有意义,他也会因此获得更持久的行善动力。

四、慈善活动与社会和谐

在伊斯兰看来,慈善不仅利他,而且利己;不仅是对自己道德的升华与培养,一个取主喜悦的手段,而且非常有利于社会。众多的人参与社会慈善和社会公益活动,必然推动和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气氛,每个人都生活在爱他人和被人爱的环境之中。

从另一方面说,理性的参与慈善活动,不仅是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也是对自己信仰与道德的再检验。按照伊斯兰的慈善观,个人的善与社会的善紧密相连的,只有实现了自身的善,才能实现社会的善;只有自身具备了善,才能给社会带来善,反之,则只能给社会带来不和谐,这与儒家的“穷则独善其善,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是相一致的。

从下面这一则圣训上,我们可以看到伊斯兰这一理念的真实体现。据艾卜·伍萨麦传述,使者说:“每个穆斯林均应施舍,人们问:“真主的使者啊,无物可施的人怎么办?”使者说:“应靠亲手劳动,这样既益于自己,亦可作施舍。”人们问:“若无处劳动时怎么办”,使者说:“可以帮助哀求你的人。”人们又问:“若找不到帮助的对象怎么办?”使者说:“命人行善,止人作恶。”又问:“如不能做到呢?”使者说:“不作恶,对他来说,也是施舍。”“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伊斯兰文明与儒家文明再次吻合,无物可施的情况下,不去作恶也算是施舍,这恐怕是伊斯兰对慈善的最大范围的号召。

伊斯兰没有把施舍定位于社会中的富商和达官贵人,而是面向社会中所有阶层的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既无钱又无力者当洁身自爱,也同样可以荣登施舍者之列。

在伊斯兰看来,慈善处处可为,人人可为,时时可为,慈善之门向所有的人敞开。如果最大限量的有财力的人争先为善,这给他人带来的示范效应和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样,如果最大限量的财力不及的人争先放弃犯罪,洁身自爱的话,那他们带来的示范效应和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效应同样也是不言而喻的。

综上所述,伊斯兰在倡导慈善以期达到社会和谐时采用的不是单一的策略,而是一整套综合的、立体的、复式的、双向的策略。它能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慈善,参与社会和谐的建设,它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阶层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在这样宽松、理性、人性化的召唤下,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每给人都能为社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转自  芝兰雅舍
发表于 2018-9-18 18: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9-18 20: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才是世间真正的仁慈
发表于 2018-9-18 22: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我们当代的师表!!!
发表于 2018-9-18 22: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么么哒……文章好长啊,非常不错的文章,非常全面的体现了伊斯兰的社会慈善观,就是这样的纪念不断教化每个穆斯林让他们做一个对家庭有好处的人,对社会有好处的人,也从一个侧面指出中华慈善观和伊斯兰慈善观的共同点!
发表于 2018-9-18 23: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样宽松、理性、人性化的召唤下,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每给人都能为社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发表于 2018-9-19 06: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伊斯兰的真善美
发表于 2018-9-19 21: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仁者爱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9 05: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