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楼主: 启明星

[推荐]先贤的陵墓、拱北、麻扎、碑铭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吾艾斯拱北  中国伊斯兰教先贤古墓。亦称“回回坟”、“回回墓”、“惠回堡”等。系7世纪时阿拉伯伊斯兰教传教师吾艾斯之陵墓。在今甘肃省玉门市清泉乡中沟村附近。始建年代无可考。明陈诚《西域行程记》云:明永乐十二年“(正月)十八日,晴,早起向西行,南北皆山,约行七十里,地名回回墓,有水草处安营”。清代《甘肃通志》载:“玉门县,惠回堡,县东二百里。”相传在唐太宗(626649)时,伊斯兰教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577656)曾派遣吾艾斯、盖斯及宛葛斯3位传教师来华传教,途中吾艾斯病逝于甘肃玉门,即葬于今址。历代中国穆斯林都很崇敬该墓地,常捐资修葺,屡毁屡建。现该墓占地80余亩,建有阿拉伯风格与中国古典建筑融为一体的拱北及其他附属设施,各地穆斯林来此瞻仰者络绎不绝。该拱北对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具有一定价值。盖斯于唐贞观九年(635)病逝后葬于甘肃和新疆交界处的星星峡,后由哈密回王为之修建拱北。1945年迁葬于哈密城郊,称盖斯拱北。宛葛斯病逝于广州,葬于广州市郊桂花岗,称宛葛斯拱北,现址犹存。    (王学仁)

(Qubbah) 

  中国伊斯兰教先贤陵墓建筑称谓。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拱形建筑物或圆拱形墓亭。中亚、波斯及中国新疆地区称“麻札”(Mazar),意为“先贤陵墓”、“圣徒陵墓”。原为流行于阿拉伯、波斯及中亚地区的伊斯兰教建筑形式。后专指苏菲派在其谢赫、圣裔、先贤坟墓上建造的圆拱形建筑物,供人瞻仰拜谒,称为“拱北”。在中国内地主要指苏菲学派的传教师、各门宦的始祖、道祖、先贤等陵墓的建筑。早在元代以前,来华的伊斯兰教传教师的墓庐多为圆拱形建筑,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著名的有广州宛葛思的响坟、泉州的先贤墓、扬州的普哈丁墓等。中国内地穆斯林把这类坟墓称为“拱北”,以区别于一般坟墓,以示对先贤、圣者的尊崇。中国伊斯兰教苏菲学派各门宦在其创传人、道祖的坟墓上建造拱北,始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其建筑形式已与明清时的中国传统建筑相融合,除墓庐多用阿拉伯建筑圆拱墓盖形式外,附设的礼拜殿、坐静室、诵经堂和居室等建筑多为中国庭院式建筑形式。现代以来,拱北多建有六角形重檐塔楼,雕梁画栋,底层墙壁为砖雕图案,镌刻有《古兰经》文和植物花卉。历史上较大的各门宦的拱北有四川阆中的“久照亭”,宁夏金积洪乐府拱北、韭菜坪拱北,甘肃张家川宣化岗拱北、兰州大拱北、灵明堂拱北,临夏花寺拱北、大拱北、穆夫蒂拱北,青海后子河拱北等。拱北不但是教众纪念先贤的拜谒之地,也是传教、管理教坊、行教及举行重大宗教活动的中心。这些拱北的教务,一般都由墓主的继承人或亲属主持管理。还设有拱北管理机构,并由专人负责接待教民,组织宗教活动,维护陵墓等。  

(Qubbah) 

  中国伊斯兰教先贤陵墓建筑称谓。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拱形建筑物或圆拱形墓亭。中亚、波斯及中国新疆地区称“麻札”(Mazar),意为“先贤陵墓”、“圣徒陵墓”。原为流行于阿拉伯、波斯及中亚地区的伊斯兰教建筑形式。后专指苏菲派在其谢赫、圣裔、先贤坟墓上建造的圆拱形建筑物,供人瞻仰拜谒,称为“拱北”。在中国内地主要指苏菲学派的传教师、各门宦的始祖、道祖、先贤等陵墓的建筑。早在元代以前,来华的伊斯兰教传教师的墓庐多为圆拱形建筑,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著名的有广州宛葛思的响坟、泉州的先贤墓、扬州的普哈丁墓等。中国内地穆斯林把这类坟墓称为“拱北”,以区别于一般坟墓,以示对先贤、圣者的尊崇。中国伊斯兰教苏菲学派各门宦在其创传人、道祖的坟墓上建造拱北,始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其建筑形式已与明清时的中国传统建筑相融合,除墓庐多用阿拉伯建筑圆拱墓盖形式外,附设的礼拜殿、坐静室、诵经堂和居室等建筑多为中国庭院式建筑形式。现代以来,拱北多建有六角形重檐塔楼,雕梁画栋,底层墙壁为砖雕图案,镌刻有《古兰经》文和植物花卉。历史上较大的各门宦的拱北有四川阆中的“久照亭”,宁夏金积洪乐府拱北、韭菜坪拱北,甘肃张家川宣化岗拱北、兰州大拱北、灵明堂拱北,临夏花寺拱北、大拱北、穆夫蒂拱北,青海后子河拱北等。拱北不但是教众纪念先贤的拜谒之地,也是传教、管理教坊、行教及举行重大宗教活动的中心。这些拱北的教务,一般都由墓主的继承人或亲属主持管理。还设有拱北管理机构,并由专人负责接待教民,组织宗教活动,维护陵墓等。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斯拱北  中国伊斯兰教古墓。亦称“圣人坟”、“绿拱北”。7世纪初阿拉伯伊斯兰宣教师盖斯的陵墓。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城郊。相传,唐太宗时盖斯奉伊斯兰教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之命,偕吾艾斯、宛葛斯由阿拉伯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宛葛斯、吾艾斯先后病逝于广州和甘肃回回堡。贞观九年(635),盖斯亦于返回途中病逝于今甘肃、新疆交界处的星星峡。随行者当时就地取石筑坟安葬。迄至清代其墓尚存。《新疆图志》载:“星星峡山麓有回纥墓”,“土人醵金建屋,复其垄,祷辄响应,匾额充栋,亦有施锦障墓上者,恒积至尺汗。”清代哈密回王曾出资于墓地上加盖拱北。1939年,拱北被毁,盖斯的遗骸亦被暴露于山沟之中。据传,遗骸呈木乃伊状,长6尺余,颏下胡须犹存。1945年,由哈密各族穆斯林集资,将其遗骸迁至今址安葬,不久又加盖了拱北。拱北融维吾尔族和汉族建筑风格于一体,底部为木结构,亭式。顶作穹窿式,以苍绿色玻璃砖贴面,通高15米。迁入新址以来,新疆及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区的各族穆斯林瞻仰者络绎不绝。该拱北对研究中外交通史、伊斯兰教史、中国人民伺阿拉伯人民友好交往及文化交流,以及中国伊斯兰建筑艺术都有重要意义。    (马品彦)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4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宁南山拱北  中国伊斯兰教苏菲派传教师陵墓。坐落在青海省西宁市南山(亦称凤凰山)主峰。据传,原拱北碑文提到成吉思汗西征中亚后,伊拉克巴格达有位20世圣裔古土布·兰巴尼·阿布杜·拉赫曼东来中国云南,随即又率徒到西宁传播伊斯兰教苏菲派教义,后殁于西宁。当时的西宁王速来蛮特为其修建陵寝于凤凰山巅,并树碑勒铭以志记念。原碑曾因拱北几度被毁而下落不明,《西宁府志》仅记载碑文有“天方圣裔故土布览巴尼·尔卜都来亥麻复命归真”等内容。另据穆斯林传说,明初修建西宁东关清真大寺之后,亦曾采料集工重修拱北,建崇楼,立经阁,植柏树8株,立明太祖朱元璋御制碑两座。清代河湟回民起义被清军镇压后,拱北建筑遭兵燹而倾圮毁败。1946年修缮东关清真大寺之时,西宁穆斯林各教坊集资重筑拱北墙垣,西建礼拜堂,东配宁静厅,外置有牌坊、石碑及厢房、浴室、山门等设施,其四周辟为回民公墓。“文化大革命”中又遭严重掘毁。1987年重修,建成5级亭楼式拱北建筑,庄严肃穆,是河湟一带穆斯林最早的宗教活动场所,常有穆斯林前去拜谒。    (喇秉德)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大拱北    中国伊斯兰教古墓建筑群。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红园路。系以中国苏菲主义戛迪林耶门宦创始人祁静一(16561719)陵墓为中心而建成。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初称祁家拱北。至第六代出家人祁道和时期,因该拱北建筑规模宏大,遂改名为大拱北。它是戛迪林耶门宦的总拱北,辖有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四川等省区的40多座寺、亭、静修地和拱北。原建筑院落层叠,华丽精致,主要有禁亭院、陵园、经堂院、礼拜寺、经文学校、花园、住宅院等。1928年毁于兵燹,所藏古籍文物丧失殆尽。1932年,由其当家人马永观等主持复建,相继建成砖木结构的3层八卦形墓庐、礼拜寺院、前后花亭院、东北院等主要建筑。“文化大革命”中,部分墓庐被毁。1981年由当家人杨世俊主持在过去基础上再建。现大拱北建筑群包括拱北、礼拜殿、客厅、阿訇及学生住宅院落、后园等,掩映在苍松翠柏、奇花异草中。大门分东、西两门,入门后经过曲折的穿堂进入拱北。拱北由八角形砖墙围砌,砖墙磨砖对缝,一片青灰色调。墙上连接3重八角形重檐,用红褐色油漆,与青砖形成对影色调。内部用露明的梁枋作花饰,玲珑华丽。照壁墙与拱北墙饰以砖雕,上有花卉、树木及四川、陕西等地亭、室及拱北的造型,精巧秀丽。客厅等设施均使用小木作门窗,做工精细,堪称艺术精晶。整个建筑群幽雅华丽,颇具园林风韵,为西北回、东乡、撒拉、保安等族穆斯林拱北建筑之冠。内有不少出自名家之手的字画珍品。每年农历九月十一和十五,为祁静一诞生和逝世纪念日,届时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王学仁)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寺拱北  中国伊斯兰教陵墓。为苏菲主义虎非耶学派华寺门宦创始人马来迟墓地。在甘肃省临夏市西郊新村。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初建时主体建筑为3层八卦亭墓庐,后续建了清真寺、客房、宿舍、伙房、花园及门楼牌坊等设施,因建筑装饰为彩绘图案,美观华丽而得名。占地60多亩。嘉庆二年(1797),第三代教主马光宗被清廷赐“协镇”之职,并赐琉璃瓦等材料,扩建了华寺拱北。光绪二十一年(1895)华寺门宦主持人马永龄发动教众反清失败后,华寺拱北被清军马安良领兵拆毁,所有财物被没收,从此华寺门宦衰退。20世纪40年代,第六代教主马显福主持修建了华寺拱北墓庐等主要设施。1958年又被拆毁。1980年后由教众集资再建了3层八卦飞檐翘角亭式墓庐及水房、厨房等设施,为砖木结构,建造精美,雕饰精湛。墓亭高3267米,内室面积110平方米,宏伟壮丽。    (王学仁)

点评

中国伊斯兰教陵墓之说似乎不妥,应该是中国伊斯兰教先贤陵墓,或者是中国伊斯兰教华寺门宦始传人陵墓  发表于 2013-10-26 19:59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宣化岗拱北  中国伊斯兰教陵墓。亦称“宣化岗道堂”、“北山拱北”。为哲赫林耶门宦教主马化龙、马元章、马进成、马元超等人的陵墓。在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川镇城北的北山查湾村。宣化岗原为清末马元章、马元超兄弟二人逃难隐居之地,后以耕作为生,暗设道堂,秘密传播哲赫林耶学理,并于清光绪八年(1882)用重金赎回马化龙等人遗骨葬于此地。后发展成为哲赫林耶门宦讲经、传道、静修及管理所属教坊的中心。清光绪十五年(1889),在马化龙墓上建起八卦圆顶亭拱北。1915年后经多次扩建,占地达20多亩,建有马化龙、马元章、马进成、马元超4人的墓庐,另建有经亭院、礼拜大殿、会客院、经书学堂、家属院以及附属建筑设施24处。拱北的群体建筑规模宏大,多为殿堂式构架,造型各异,技艺精湛,砖木雕刻玲珑剔透,遍置名贵地毯、花卉、香炉等,还珍藏有伊斯兰经籍、汉文史籍、名人书画、阿文经字画、社会名流题书的匾额、珍贵文房四宝等。1958年大部被拆除。1985年重建。现拱北虽无昔日之规模,但墓庐、礼拜殿主体建筑等设施均已新建。该拱北在中国伊斯兰教哲赫林耶门宦中具有重要影响。    (王学仁)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43:24 | 显示全部楼层

(Mazar)  中国新疆伊斯兰教谢赫、贤哲及显贵之坟墓或纪念冢的通称。亦译“麻乍尔”、“玛杂尔”等。阿拉伯语音译,意为“拜谒之处”,引申为“先贤之坟”、“伟人之墓”。中亚、印度次大陆及北非将苏菲派谢赫的陵墓及修道场所也称麻札。中国新疆麻札为数甚多,其中著名的有40多座。主要分布在天山东南部,沿塔里木盆地南缘和帕米尔塔什库尔干一带。10世纪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初期,穆斯林开始建造麻札。最早的一座是955956(伊斯兰教历344)建于阿图什的喀喇汗王朝第一位信仰伊斯兰教的可汗萨图克·布格拉汗的麻札。随着喀喇汗王朝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南部各地区不断发动“圣战”,成千上万的“舍希德”(即殉教者)麻札相继出现。14世纪中叶以后,推崇麻札和麻札朝拜的和卓势力逐渐兴起。在和卓的倡导和带动下,新疆各地出现了兴建麻札的热潮。麻札的建筑逐渐趋向大型化,装饰日趋豪华。19世纪6070年代,浩罕入侵者阿古柏曾以朝拜麻札为名夺取许多地区。为骗取穆斯林的信任,在他统治的13(18651877)中,各地的著名麻札都得到全面维修、扩建或重建。

    新疆的麻札,按照墓主的不同身份和地位,大致可分为5种类型。(1)为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穆斯林可汗麻札。如萨图克·布格拉汗麻札、优素福·卡迪尔汗麻札、秃黑鲁帖木儿汗麻札。(2)“舍希德”(即殉教者)麻札。如阿里·阿尔斯兰汗麻札、四伊玛目麻札以及喀喇汗王朝时期在“圣战”中阵亡的大量佚名麻札。(3)伊斯兰教圣裔、显贵的麻札。如毛拉·额什丁和卓麻札、阿帕克和卓麻札、阿尔腾麻札。这类麻札中还包括托伊斯兰教先贤、圣裔之名修建的纪念冢,如贾法尔·萨迪格等十二伊玛目的麻札、祝奈德·巴格达迪麻札、安萨里麻札等。(4)著名穆斯林学者、哲人的麻札。如11世纪伊斯兰诗人和思想家、《福乐智慧》的作者优素福·哈斯·哈吉甫的麻札,语言学家、《突厥语大词典》的作者马哈茂德·喀什噶里的麻札。(5)其他各种麻札。如以白杨、胡杨、桑子等动植物命名的麻札,穆斯林所认可的吐峪沟麻札、牙勒吾孜乌阿勒麻札等。麻札的布局和建筑规模形式大致分为大、中、小3类。(1)大型麻札。多为庭院式或宫殿式的群体建筑,主体为穹窿形的高大墓室,圆拱形的顶部和墙面镶嵌有各色琉璃砖,装饰精美。外围墙的门楣刻有阿拉伯文的赞词。还建有清真寺、讲经室和塔楼等附属建筑。一般建在城镇或城郊风景区。(2)中型麻札。墓室多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房,围以栏杆或围墙,有小型礼拜殿或罕尼卡、都阿哈那(即祈祷室)。一般分布在农村或戈壁荒漠。(3)小型麻札。由于年代久远,受风沙侵蚀,原建筑已不复存在,仅以旗桩、旗杆作标志。坟墓以沙石或泥土堆成。这类麻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麻札的建筑形式有阿拉伯式、阿汉合壁式、普通民房式。喀什地区多为阿拉伯式,和田地区全系普通民房

式。

    新疆麻札的公产称“瓦克夫”,其产业多寡不一。大麻札占有大量瓦克夫土地、房屋、店铺、果园、牲畜、水磨等寺产,是新疆伊斯兰教寺院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如阿帕克和卓麻札即占有土地多达16万余亩。寺产主要来源于穆斯林的捐赠和对无主土地、财产的占有。麻札的管理实行谢赫负责制。谢赫的人数视麻札的规模而定,110余人不等。一般世袭。协助谢赫进行管理的还有主管寺产的穆泰瓦利、代朝拜者向麻札祈福的斯帕尔汗、负责勤杂工作的加尔甫开西等。附设有清真寺和讲经堂的麻札有伊玛目、穆安津和经文教师。麻札同清真寺一样,既是穆斯林拜谒圣裔、贤哲之地,又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每逢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穆斯林常前往麻札拜谒,进行诵经祈祷等宗教仪式。有些著名麻札则成为苏菲派修道者进行个人修行的隐居之所。               (马品彦)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峪沟麻札  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陵墓。全称“吐峪沟艾苏哈卜·凯赫夫麻札”。俗称“圣墓”、“圣人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火焰山南麓。“艾苏哈卜·凯赫夫”系阿拉伯语,意为“洞中人”。据传,很久以前,麦加之西某国的叶木乃哈等5人采东方“寻道”,行至吐鲁番遇本地牧羊人及所携一犬,遂结伴同行。至火焰山南麓吐峪沟,见一石洞,即入而修行。300年后始出洞,但随又入洞,此后不再复出,终修行为圣。(此传说系由《古兰经》第18章“山洞人”故事附会而成)。洞在山腰上,内有6座伊斯兰式土坟及一犬状石。洞口有木栅栏,内陈一棍,传为七圣贤所遗之物,摸之可获福佑庇护。洞外有一拱北,土木结构。室内无坟,四壁悬挂匾额锦幛,是朝拜者祈祷之所。周围广布伊斯兰式土坟。此麻札影响很大,拜谒者除新疆外,还有采自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区的穆斯林。   (马品彦)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乞里坦麻札     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陵墓。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莎车县城东北郊。“乞里坦”系波斯语音译,意为“四十个躯体”。麻札的名称与传说不相符合。相传麻札的主人是唐代末在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7个同名穆罕默德的阿拉伯人(一说是中亚大依禅和卓阿卜杜拉的七个门徒)。故又称“七个穆罕默德麻札”、“七贤麻札”。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有关该麻札的记载,最早见于16世纪新疆穆斯林史学家米尔扎·海达尔的《中亚蒙兀儿史一拉失德史》:“鸭儿看坟墓中的古人并不见于经传。但当地人相信,这里埋葬着‘七贤’”,“这七贤都是名人”。蒙古杜格拉特部首领阿巴拜克统治南疆时期(14681514)和阿古柏统治时期(18651877)皆曾重修。麻札由墓室、清真寺、大门等组成。墓室方体圆顶,砖砌,通高约20米,系阿拉伯式建筑。室内并列7座墓庐。坟前置1对靴状石,传为先知穆罕默德的脚印石。原有一金银套盒,内装一绺相传为穆罕默德(一说伊玛目·兰巴尼)的胡须。1958年,套盒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胡须丢失。该麻札久负盛名,每年白拉特夜拜谒者逾万人。    (马品彦)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06: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伊玛目麻札   中国新疆地区以伊斯兰教什叶派第四至第十二代伊玛目之名建造的9座陵墓的通称。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和田市和于田、洛甫、墨玉、民丰等县。始建年代均不可考。全都位于戈壁荒漠。建筑十分简陋,或只有一座土坟,四周建土围墙;或在土坟上加盖简易土木结构之平顶房。但都有清真寺或罕尼卡(即道堂)等附属建筑,少则1座,多则3座。这些伊玛目都是阿拉伯人,无一人到过和田,故麻札均系伪托其名建造的纪念冢。但民间传说和各麻札所保存的传记中,都有关于该麻札的主人曾来新疆传教及殉教经过的记述。加之几百年来和卓、依禅、谢赫及地方封建主的鼓吹宣传,这些麻札在新疆穆斯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朝拜者终年络绎不绝。特别是民丰县的贾法尔·萨迪格麻札,更受到人们的虔诚敬仰和朝拜。十二伊玛目麻札对研究什叶派在新疆地区的影响以及麻札朝拜等,都有重要价值。    (马品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8 21: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