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楼主: ghk51

导师华寺太爷的拐杖《震撼》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9 17: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10-7-29 19: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misifaikeini
发表于 2010-7-29 20: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10楼:求真向善,乃苏菲的本分。招认大贤们的高品,更要祈求为主的以独赐差派真贤让奴辈获得引领。最应该杜绝的是“打着红旗反红旗”,叶公好龙,相去道祖背道而驰,一叶障目不看山,自言自语妄高谈。应该想到,要通过拐杖思念贤者,习寻真教,求遇真人,哀怜哭喊,祈愿接续一真。而不能停留在一件这个或者那样的物件上,空喊口号实无珍宝,陷于乃夫斯的张狂之中而不知,到头来在不行一假的阿尔苏阿特打算场上,仅说我认得拐杖,能得道祖的说情吗?能得到一切传道筛海们的说情吗??能得到圣人的舍发阿特吗???能得到真主的特恩吗????我们还能自以为是的张狂吗????!
发表于 2010-7-29 20: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那些执迷不悟的人我无语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8-2 16: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导师华寺太爷的拐杖
170961e9bfb7ffecdbe0345a45bfbfc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8-2 16: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导师华寺太爷的拐杖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马来迟在青海化隆卡尔岗传教期间,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对化隆卡尔岗地区信仰喇嘛教的藏族人皈依伊斯兰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卡尔岗”系藏语音译,意为“山堡”或“山丘”。位于青海省化隆县西南部山区,这里由尕加山、尕吾山、路曼山、尕加昂山等山脉组成的一个山系。目前,这里分布有阿什努、沙连堡和德恒隆三个藏族行政乡。这里自古以来就居住着藏族人民,藏文史料中有“卡尔岗十八部”之记载。当年马来迟到这里传教时已经75岁。当时,卡尔岗地区遭到百年不遇的春旱,禾苗大量枯死,藏族活佛、喇嘛、头领以及藏族群众在黄河边做佛事祈雨。时过半月,徒然无雨,旱象继续发展,活佛、喇嘛无可奈何。他们听到马来迟在这一带传教,活佛和众头领商议后便到马来迟跟前说:“你教若真,定能祈来祥雨,我等领头归信。”,马来迟毫不推辞,便向着克尔白方向念了《古兰经》,礼了两拜乃麻子(礼拜),并向真主做都哇祈祷。时间不大,晴天来云,下起绵绵喜雨,禾苗逢生,藏民欢喜万分。但是,活佛不仅反约,而且将降雨之功居为己有,鸣锣击鼓,大事欢庆,对马来迟不理不睬。可是出他们的预料之外,大雨连下三天,而且越下越大,倾盆而泻,毫无停止迹象,大有酿成涝灾和山洪爆发之势。众头领无奈,只得央求马来迟停雨。马来迟又向克尔白方向念了《古兰经》,向真主做都哇(祈祷),祈求真主停雨。不一会儿,雨过天晴,阳光灿烂。华寺太爷在真主的意欲下显示的奇迹极大的伤害了活佛和喇嘛们的自尊心,他们不但不践约,反而密谋杀害马来迟。马来迟闻讯后,立即转移,离开了此地。头人们听到马来迟已经离开此地,即派藏兵追赶。当马来迟来到甘都时,发现后面有藏兵挥刀追赶,他以浑身所有的力量尽力奔跑,当跑到黄河边时,前面黄河挡住去路,后面追兵将至,已无路可走。在这种情况下,马来迟从容不迫,将随身带的拜毡铺开,身跪其上,向克尔白方向做起都哇(祈祷),只见拜毡平地而起,沿水面将马来迟载过了黄河。当时在场的活佛和藏族群众非常惊奇,一下子惊呆了,认为这个人决非平常之人,他宣传的教门肯定是真的。这样,卡尔岗地区的藏族群众对马来迟非常信服,也非常尊敬。于是他们又想办法约见了马来迟,从活佛到一般藏族群众一次性皈依了伊斯兰教。当年马来迟过黄河的地点,群众们称之为“伊玛目河沿”,流传至今[②]。



据传说,卡尔岗的藏民皈依伊斯兰教后,有些藏民群众还持怀疑态度,有一次,有一位房东故意将坏鸡蛋和好鸡蛋混在一起煮熟后端给马来迟吃,结果,马来迟将坏鸡蛋放在了一边,把好鸡蛋吃了。这位房东才相信马来迟确实是一位上人,这件事很快这里的藏民中传开。这样,藏民们才信服口服的皈依了伊斯兰教。藏民归信伊斯兰教后,马来迟对他们的头人说:“伊斯兰教要干主命五功,集体做礼拜,需要修寺。”头人说:“我们的寺院整理后,可以做礼拜。”马来迟说:“拜了佛的地方不能拜主。” 于是他们拆掉了佛教寺院,另选地方修建了清真寺。在清真寺里,马来迟用各种方式,以循序渐进的方法,向他们宣传伊斯兰教的教规与教法,引领他们逐渐学会了五桩天命以及各种宗教功修。据说,开始时,马来迟要求他们学会念清真言,作主麻日的礼拜,不准吃猪肉,也不准养猪,而且要改掉不穿裤子的落后习惯。新皈依的藏民们说:“不吃猪肉可以,但养猪行不行?穿裤子不习惯怎么办?” 马来迟考虑到藏民长期形成的传统习惯,不易一下子改掉,便适当作了让步,让他们循序渐进的改掉,便对他们说:“猪肉绝对不能吃,暂时养猪还可以,平时不穿裤子也可以,但主麻日必须穿上。” 这样,这些人才接受了马来迟的要求。当时每星期四晚上念‘拜克’后,加一句“得让主麻勒”,意思是“明天是主麻日,裤子穿上了来。”这个习惯一直流传到解放前。以后马来迟又要求他们洗脸、穿裤子;再往后要求洗大小净,每天做五次礼拜;到斋月时,又要求封斋;还要交纳天课,朝觐等等,使他们逐渐的走上了伊斯兰教的道路[③]。



为了彻底改变藏族长期信仰佛教的生活习惯,使伊斯兰教在卡尔岗地区长期扎下根,马来迟还选送藏族儿童十多人到河州的清真寺学习伊斯兰教知识和穆斯林的生活习惯,学成后返回卡尔岗担任阿訇。这样,经过几年的宣传和劝说,卡尔岗地区的大部分藏族群众改信了伊斯兰教,改掉了一些藏族传统的、落后的生活方式,过上了新的、伊斯兰教式的生活方式。后来,马来迟离开了这里,但皈依了伊斯兰教的藏族群一直信奉着伊斯兰教至到现在。他们自那时候起,就自称“回回”,而人们却称之为“藏回”,书面上称之为“昔藏今回”。在卡尔岗德恒清真寺至今保存着马来迟在当时传教时用的一支拐杖。据说该杖呈黑红色,杖顶以铜包裹,两侧有环,下有铁尖状如矛。杖上刻有阿文,据一些阿訇说是马来迟的经名。据1986年统计,卡尔岗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藏族人约有九千余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使用藏语,也夹杂一些阿拉伯语词和波斯语词;文字书写仍然用藏文,现在大多数人会讲汉语。他们的居室建筑格局仍保留藏族村落特点。



关于卡尔岗地区的藏族皈依伊斯兰教的事,李耕砚和徐立奎二同志曾作过实地调查,他们在《伊斯兰教在卡力岗——关于卡力岗地区部分群众昔藏今回的调查》一文中说:“卡力岗地区这部分回族人民,原来并非回族,而是地地道道的藏族;他们所信奉的宗教原非伊斯兰教,而是传统的喇嘛教。截止目前为止,在卡力岗地区的德恒隆公社和阿石隆公社,有是九个生产大队,八千四百零八人,属于这种类型的回族群众。其人数占这两个公社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九点二。那么为什么说这部分回族人民在历史上属于藏族?他们的宗教信仰是喇嘛教呢?什么理由能够证明这个问题呢?”他们调查后说:“(一)本民族公认。在我们所接触到的这部分回族人民中的干部、社员、老人和宗教职业者等,都声称他们的祖先是藏族。……在卡力岗地区这一部分藏族人民的民族和宗教中途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先后从外地迁入了一部分回族人民。这部分迁入户虽然已被昔藏今回的‘土著’回民同化,但他们至今仍被称为‘中原回民’。此外,当地还有‘加回’(汉回之意)和‘哦回’(藏回之意)的称呼。称迁入的回民为‘加回’,称土著户为‘哦回’。这些称呼也是这种历史变迁在现实中的一种反映。(二)千、百户部落制度的印证。在封建时代的藏族地区,实行着千户、百户、百长的封建部落制度。当年作为藏族人民生活的德隆地区,也实行着这种制度。今天的德隆公社的所在地,正是当年封建百户官邸的所在地。在德隆公社的黄吾吉大队,也就是这部分回民聚居的另一个村庄,正是当年一位百长寓所的所在地。这位百长的寓所今天遗留的只是些断垣残壁,但其轮廓不亚于一个小型城堡的规模。大门附近还保留着当年农奴栽植的白杨树。(三)喇嘛教的信仰。人们知道,青海地区藏族人民的传统信仰,从十一世纪以来就是喇嘛教。卡力岗地区的藏族人民也不例外。一九五八年兴修水利时,在黄吾吉村的周围,曾挖出若干‘木康’(十万佛象之室),……此外,在今日清真寺临近之处还发现了喇嘛寺废墟,这也是卡力岗地区民族宗教变迁的有力旁证。(四)地道的藏族语言。卡力岗地区这部分祖先是藏族的回族人民,世世代代操着一口流利的安多地方藏语。在他们之中,有不少老人至今连一句汉语也不会说。……(五)类似藏族的生活习惯。直到今天,这部分群众仍然保持着接近于藏族人民的婚嫁仪式。……(六)藏族的建筑特点。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早年修建的一座古老建筑,单扇门,左右推合式窗扇,锅头连炕的大厨房等,无一不是藏族建筑特点。”他们在卡力岗藏族“变异的原因”中说:“根据这一部分群众的传说和我们所见到的零星史料,他们是从清乾隆年间开始逐步改信伊斯兰教的。”“根据这一部分群众自己说,他们的先人之所以改变宗教信仰,是出于甘肃河州的一个叫‘华寺太爷’马来迟的人的劝化的结果。据说马来迟约于公元一七五零年即乾隆十五年(一说乾隆十五年以后)来循化地区传教,后又从循化到卡力岗地区。我们在德恒清真寺见到了一支拐杖,杖呈黑红色,杖顶以铜包裹,两侧有环,下有铁尖状如矛。杖上刻有阿文,据一些阿訇说是马来迟的经名。当地群众说,这一拐杖是马来迟来此传教所用,他在这里宣传了伊斯兰教教义,显示了许多神功奇迹,并使当地居民折服。传说马来迟来到卡力岗地区后,宿于一藏民家,房东想试其是否真是先知,给他煮鸡蛋时,将一个好鸡蛋杂于坏鸡蛋中。马来迟吃时,剔除坏鸡蛋,吃了好鸡蛋。从传说中可以看出,马来迟在卡力岗传教时,曾遇到过来自群众的试探和才考察,这些试探和考察都被他以自己的机变应付过去了,从而博得了群众的信任。从群众为我们提供的传说中,还可以看出马来迟在传教中非常讲究策略,注意方式方法。他传教的策略和方法,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马来迟善于迎合群众的需要。据说马来迟到卡力岗时,正值卡力岗地区和囊拉地区之见因为争论各自地区寺院的活佛的佛位高下而械斗不息。……这些械斗引起的伤亡和物质上的损失,给广大群众带来了很大痛苦。马来迟来这里传教以后,抓住群众厌恶连年械斗的心理,竭力宣扬伊斯兰教中关于穆斯林之间是兄弟,以及‘顺从与和平’的思想。这在饱受械斗、仇杀之苦的当地藏族群众听来,是颇有诱惑力的。”“二是马来迟注意拉拢当地民族宗教上层人士。马来迟来到卡力岗以后,在村中建立起礼拜寺,从原穆斯林中确定伊玛目(教长)、海提布(领拜人)和木扎畏(寺院勤杂人员),开展宗教活动,然后逐步和藏族中的头面人物拉上关系。据传,卡力岗地区某寺院的活佛与马来迟关系甚密,并进而改信了伊斯兰教。又传,卡力岗地区某头人被马来迟劝化,皈依了伊斯兰教……。活佛、头人的改变宗教信仰,在信仰喇嘛教的勤杂中间震动颇大,于是大家纷纷随之皈依。”“三是马来迟在传教中,懂得如何作必要的让步以争取群众。人民群众中千百年来形成的风俗习惯,是一种巨大的社会习惯势力。任何一种宗教,要想在一个地区扎下根来并传播开来,必须使自己的教义同当地群众的习俗相适应。外来宗教传入中国后,在发展中无一不带有中国的特点,其道理就在于此。据说马来迟在卡力岗地区传教时来到黄吾吉这个地方,当地群众不穿裤子、不禁猪。马来迟在开始传教时要求他们不吃猪肉,不养猪,穿上裤子。当地群众说:‘我们不吃猪肉可以,但养猪行不行?’马来迟说:‘只要不吃猪肉,猪暂时养着也可以。’群众又问:‘我们穿裤子不习惯,怎么办?’马来迟说:‘平时不穿可以,但主麻日一定要穿裤子(即每星期五穿一次)。’于是群众皆大欢喜。都乐意改信伊斯兰教。这种只是在主麻日穿裤子的习惯直到解放初期,还在一部分人中残留着,以至当时每星期四晚上喊‘拜克’时,就要提醒大家:‘明天是主麻日,裤子穿上了来。’为了扩大伊斯兰教在这一部分藏族群众中的影响,并使其深深扎下根来,马来迟还选拔了一批儿童,带到河州去学习伊斯兰教的经典、教规等。据说直到这一部分儿童学成归来后,卡力岗地区改教群众才禁绝养猪。
发表于 2010-8-2 21: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22: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棍现在在化隆县德恒隆乡,由书记保管,每逢主麻日念<呼图百>用,平时很少拿出来!
发表于 2010-8-4 15: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inrui 于 2010-8-4 16:04 编辑

先贤  贤达的事迹若太阳照耀  后辈宵小却多有指责  试问那些不承认任何筛赫的学者们  集中你们所有人的力量和知识  可否让一个活佛皈依伊斯兰教?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19: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还有一个拐杖在青海民和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9 20: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