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说:“真主以温和命令穆萨是包括对不信道的人也要看守调养的义务,因为他(法老)是调养穆萨者,以此它醒令了对父母的责任无限尊大。”
在《伊哈雅依(الاحياء)》经中关于孩子怎样认为父母亲的事有人问哈桑(حسن),他说:“要温和(没有发怒时)劝导他,如果发怒就当禁言。”从此中结论:孩子不要认为对父母粗鲁、打是可以的。同样,学生对老师不能有如此,因为学者只因品德而尊贵(没有遵守的学者没有情分)。
据说:“以温和命令穆萨,以便穆萨在法老上是一个明证,为了在劝化中不要说出粗鲁的话。”
一个人在穆阿兹之子叶哈雅(يحيى بن معاذ رحمه الله)跟前念了这节经文的时候,穆阿兹之子叶哈雅哭着说:“我的主啊!这是你对妄言‘我是主’的人的疼顾,那你对说‘你是真主’的人怎样疼慈?
“只盼他能受劝”:波文是شايد او پند كيرد。
“或他有所畏惧”:或他畏惧真主的惩罚,正如在《伊勒萨德(الإرشاد)》经中所说:“他以你俩对他所传达的纪念我而能受劝,他渴望你俩所渴望的,而أَوْ之词是为阻止丢空。”《伊勒萨德(الإرشاد)》经中的话到此结束。
部分上等人说:“希望和盼望源于穆萨和哈伦的偏重,受劝是针对真诚者,畏惧(الخشية)是针对疑虑者。”
الخشية(畏惧)是其中含有尊重的害怕,大半是知道所畏惧的,因此用它只局限于学者,因为真主说:“他的仆人中,只有真知内学的人敬畏真主35:28”。
你俩对法老说温和的语言,指望法老不要坚持隐昧真主并否认真主;或者指望法老接受劝化受劝,用心和身体接受真理;或指望法老想象这是真的,然后以此害怕常定于隐昧,徘徊在两事之间,这比隐昧、常定于隐昧高强,因为隐昧是说的缘故。一定法老在受劝和畏惧无益他时确接受了劝导,也有所畏惧,那是在法老面临淹没的时候,“他说:‘我归信了,的确,再没有一个受崇拜的,除非是以色列子孙所归信他的那个真主,我是属于顺服的人’10:90”。
据传:穆萨向法老在接受正信上许诺了少青不老迈,王位存留直到死亡来临,享受饮食、俏妻的快乐直到死亡;许诺当法老一旦死去,必入天园。法老听后有所触动,当时哈玛乃(هامان)不在场,法老没有哈玛乃不独自决定任何事情。当哈玛乃来了,法老就把穆萨的话告诉了哈玛乃,而且说:“哈玛乃啊!我打算接受。”哈玛乃(هامان)对法老说:“我认为你是有主见的人,你现在就是主,你应当接受被崇拜。”听后,法老就拒绝了正信。
真主全知法老不归信而差遣他两个的作用是为确定明证,砍断推故,因为真主的惯例是先传达后惩罪。
部分执掌真理的人说:“命令有责成的,有意欲的,意欲的大半是相反责成的命令的,所以众圣和继承人侍奉真主是真主责成的命令,他们侍奉真主绝不是意欲的事,假若他们统统随意侍奉,他们绝不能对任何人的丑恶不能制止,反而是抛弃了自己所负的使命,因为这是意所欲为的。
——见《鲁白(روح البيان)》第五册389页
在全知的主御前确定的作恶之人的主观是责成的先天定然,让责成的命令朝向他,这种主观不能接受降示的命令的天赋,所以在它中不能落实所降示的启示,因此出现了相反和违抗。”
如果你问:“责成和命令那真主知道不会实现的有什么作用?”
我说:“其作用是使有接受天赋的人和没有接受天赋的人分明,以便显现出幸福和薄福及它俩的主人。”我的话到此结束。
哈菲兹(الحافظ)说:
درين چمن مكنم سرزنش بخود رويى ... چنانكه پرورشم ميدهند مى رويم
在这花园里你别自以为是的责备我,
正如我被调养的那样我要奉献行道!
在《白哈勒·欧鲁米(بحر العلوم)》经中说:“真主确是知道万物真知的,知随所知而定。真主知道法老依自己选择不归信,自由选择不能使法老走出可能的范畴,因此真主命令他两个去劝导法老。劝导中对法老温和,和真主的话‘只盼他能受劝或他有所畏惧’明显证明奴仆的能力会受到本人行为和他人行为的影响,能力绝不是被秉造的。正如艾什尔忍耶(الأشعري)妄言说:“奴仆的能力不受本人行为的影响,而是被秉造的,否则穆萨的对法老不能造成受劝和畏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