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穆斯林群体与各民族同胞共同谱写着文明交融的华章。回望千年历史,从唐宋时期"蕃坊"中的和平贸易,到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从抗日战争时期回民支队的浴血奋战,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团结奋进,中国穆斯林始终将爱国情怀深深镌刻在信仰实践之中。这种精神传承不是简单的历史惯性,而是根植于伊斯兰教义、生长于中华文明沃土的生命共同体意识。
古兰经明确昭示:"你们当服从真主,服从使者,服从你们中的主事人。"(4:59)这段经文在中国穆斯林的理解中,自然延伸出对国家的忠诚。明代经学大师王岱舆在《正教真诠》中阐释:"人生在世,有三大正事,乃顺主也,顺君也,顺亲也。"将爱国与敬主、孝亲并列为人生要义,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伦理体系。
先知穆罕默德"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的训导,在中华文化语境中获得新的诠释维度。清代云南穆斯林学者马注在《清真指南》中提出:"忠于君国,固守国土,此乃天命。"这种思想将守护国家疆域、维护政权稳定提升到宗教义务的高度,形成独特的爱国神学体系。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发布的《新编卧尔兹演讲集》明确指出:"穆斯林应当把爱国、爱教统一起来,把自身的发展进步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这种与时俱进的阐释,为传统教义注入新时代内涵。
抗日战争期间,冀中回民支队在司令员马本斋率领下,转战冀中平原、冀鲁边区,进行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这支以穆斯林为主体的抗日武装,用鲜血诠释了"保国即是保教"的信念。马本斋临终遗言:"把整个生命献给中国",成为爱国精神的最好注脚。
1953年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成立,标志着中国穆斯林爱国爱教传统进入组织化、制度化新阶段。
中国穆斯林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正在书写新的时代答卷。西北民族大学开设的"经堂教育现代化"课程,将阿拉伯语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昆明南城清真寺设立"民族团结书屋",成为多民族交流的文化空间。这些创新实践证明,传统信仰与现代文明可以相得益彰。
在法治框架下践行信仰,是当代穆斯林的必修课。广州怀圣寺管委会建立财务公开制度,上海小桃园清真寺完善消防安全体系,这些举措既保障宗教活动正常开展,又体现法治精神。当个别极端思想试图渗透时,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及时编发《抵制极端思想读本》,筑牢思想防线。
参与社会服务彰显信仰价值。宁夏穆斯林医疗队坚持28年下乡义诊,累计服务群众50万人次;甘肃临夏回族企业家马哈比布创办扶贫车间,带动600多户家庭脱贫。这些善行既践行"天下穆民皆兄弟"的教义,又响应国家共同富裕号召。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穆斯林群体正以更开放的胸襟拥抱时代变革。当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回族运动员高亭宇擎旗入场,当"嫦娥五号"探测器搭载阿拉伯语祝福遨游太空,这些动人场景昭示着:爱国爱教的传统正在升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担当。这种精神传承,既是对先辈智慧的继承,更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中国穆斯林必将书写新的光荣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