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67757|回复: 4

《心灵的精神性病症之症状与治愈方法》之 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21 14: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灵的精神性病症之症状与治愈方法——对伊玛目茅路德的<拂拭心灵之尘埃>的翻译与注解》 之二

哈姆栽·优素福/著
马玉涛/译


礼仪(1)
诗文大意:(2)
1我从心性之学的入门的核心(另一个意思:侍奉真主的礼仪)开始,因为它是至高至贵的开端。
2故你当依礼侍奉清高伟大的真主,藉着知耻之心与谦逊之道。
3因谦逊知耻而诚惶诚恐、谨言慎行,因谦卑之心而敬畏真主并向真主祈求。
4抛弃你的欲望,遵守祂的意志,清除贪婪,一心拜主。
5急切地去完成真主的命令,警惕任何不检点或不得体之事的侵蚀。
6如果你落实了这些属性,虔诚的仆人啊,你将得到万物所仰赖之主的恩赐。
7如果你落实了谦卑侍主与甘贫守节,全能的真主将会赏赐你荣耀与富足。
8没有哪种拯救比得上对心灵的拯救,因为身体所有部位都顺应心灵的召唤。
诗文试译:
万事之初始于礼,高贵开端孰可比
侍奉真主谨依礼,谦逊常伴知羞耻
心怀羞耻谨慎知,心存敬畏恭顺立
放弃欲望尊主志,清除贪婪把主记
尊主之命心渴急,嫌疑之事需警惕
一朝修成知行一,佳美属性真主赐
谦卑乐贫把主侍,荣耀富足何其喜
有何拯救堪可比,心灵得救全身吉

礼仪:心灵的净化
(第一联诗的阐释)(3)
伊玛目茅路德以一句无法完全准确翻译、和阿拉伯语文字相关的、具有一语双关的意思的一联诗文开始(这一苏菲诗篇的正文)。(4)在阿拉伯语中,表示“开始”这一意思的词是“bad 'u(بدء,beginning)”,而表示心脏、核心这一意思的单词是(قلب,qalb,heart),而(قلب,qalb,heart)还有另一个意思:颠倒、反转(قلب,qalb,reverse)。如果从字母顺序上将阿拉伯语中的bad 'u(بدء,beginning)一词颠倒,就得到了adab(أدب,courtesy)这个词,这个词是礼仪(أدب,adab,courtesy)的术语——此诗篇也正是从此开始,因为礼仪是开启净化心灵的大门。

(第二联诗的阐释)
Adab(أدب,courtesy)在阿拉伯语中除了表示礼仪外,还表示一系列事物的组合,例如,Adib( أديب,adīb,an erudite person/a learned,它是adab أدب这个词的一个派生词)这个词,意思是博学的人、有学问的人,因为学识、博学是由高雅的举止、礼仪等组成的。但“adab(أدب,courtesy)”这个词的根本意义还是“礼仪”这一意思。伊玛目茅路德以“谈论(侍奉真主的)礼仪”来开始他的论文,因为优秀的行为和举止是净化心灵的心性之学的守护者。一个人必须依礼侍奉真主——即以得体、适宜于侍奉真主的礼仪来侍奉祂——如果他或她想净化心灵的话。但如何做到依礼侍奉呢?伊玛目茅路德提到了两个与礼仪相关的、必备品质:谦逊知耻(حياء,ḥayā’,modesty)和谦卑(ذلّ,dhull,humility)。

Hayā’(حياء)这个词,在阿拉伯语中表示羞愧的意思,尽管ḥayā’(حياء)这个词的原本与“生活”、“生命”这些意思息息相关。先知说:“每一种宗教都有它的特质,我们的宗教的特质是谦逊知耻(حياء,ḥayā,modesty)”(5),一种内在的本质上的耻感(an internal sense of shame),它含有两个意思:害羞(bashfulness)和谦逊(modesty)。

当今大多数成年人在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你真可耻(shame)!”不幸的是,羞耻已经被当作一个贬义词,好像它是一种羞辱。现在,父母们都被建议不要去“羞辱孩子”,即永远不要通过能引起孩子强烈的情绪反应的方式来纠正孩子的行为。与之相应地,当前我们所接受的所谓的专家意见:总是让孩子感觉舒适而不顾孩子的行为。最终结果是,父母的这种教育很自然并不能对那些品行不端的孩子(即我们所说的熊孩子)的行为进行遏制。

一些人类学家(6)把各种文化分为耻感(shame-based)文化和罪感(guilt-based)文化。他们说罪感是一种内在的机制,耻感是一种外在的机制(7)。对应到我们所谈论的主题,罪感指的是这样一种机制:当某个人做错某件事时,会产生强烈的懊悔感,直至他或她去改正。

大多数远古的、原始的文化都不是罪感文化,而是耻感文化,而耻感文化则源于害怕给自己或自己的家族、部落带来耻辱。而伊斯兰所做的是尊重(前人的)羞耻之心的概念,并将其提升到另一个境界——在真主面前感到害羞和耻辱的境界。当一个人承认并意识到真主是全观的、是监察这个人所做的、所说的、所想的一切时,耻感就会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到达难以言说、帷幕掀起的境界。事实上,人们哪怕是在天使面前也会有羞耻之感。因此,尽管穆斯林社会是一个耻感文化的社会,但这种耻感超越了前人的家人或家族荣辱观并建立一种不受人类文化价值观的变迁而改变的机制。这种机制与知识紧密相关,也与对“真主是全观、监察万事万物的”这一永恒真理的积极意识之觉醒息息相关。培养这种意识能够有效地阻止人们陷入与其无关的、有害的、鄙俗的俗事之中。这就是来自先知的崇高教诲的核心所在。

伊玛目茅路德提到,一个人也应该有dhull(ذلّ,humility),这个阿语单词的字面意思是低微、卑贱或卑微。《古兰经》中提到:那些招致真主恼怒的人,将要遭受这种羞辱(8)。但这个词在这里的意思则有所不同,它指的是时刻认为自己处在真主跟前而发自内心的感受到那种卑微由此而谦卑恭顺,这正是侍奉真主的得体的礼仪。

(第三、四联诗的阐释)
有趣的是,munkasiran(منكسِرًا,dejected)这个词人们将其译为诚惶诚恐、谨言慎行,尽管它的字面意思是被打破的、破碎的(9)。它表达的是在强胜威严的真主阙前卑微的意识,指的是在创造天地万物的、威严的、独一的、除祂之外无法无力的真主阙前,我们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表现得诚惶诚恐、谨言慎行的状态。当一个人严肃而认真地通过观察真主所创造的万物、真主所恩赐于万物的无法计量的恩典而参悟真主的全美,然后再考虑他自己所做的将要带着去见真主的行为时,他内心除了感到卑微和羞愧到无地自容,还能有其他什么心思呢?带着这种强烈的感觉,他恳求真主改变他自身的状态,祈求真主使他自己的愿望完完全全地符合真主所喜悦的事务——即抛弃自己的欲望(私我意志),而将真主的意志贯穿于他的一生。这是对真主的最纯洁的最得体的礼仪,也正是精神性的心灵纯洁无暇的要求。

先知(愿真主赐福于他)说:“你们任何人不算(完全)归信,直至他的欲望趋向于遵循我所带来的(一切伊斯兰教诲)”(10)。即完全遵循先知的教诲并实践于生活之中。而先知的教诲则是对努哈(نوح,Nūḥ,Noah,即诺亚)、伊布拉欣(إبراهيم,Ibrāhīm,Abraham,即亚伯拉罕)、穆萨(موسى,Mūsā,Moses,即摩西)和尔萨(عيسى,’Eīsā,Jesus,即耶稣)这些先知(愿真主赐福于他们)所遗留教诲的精髓之具体体现。这就要真信士要努力使自己免受贪婪的奴役、抛弃那种为了某种不可告人的动机而做某些事情的思想观念,因为这样的动机本质上是自私的、是违背真主所派遣的使者的教诲的。谁无求于真主的仆人(他人),谁就是真正的人。谁若需求什么,他或她最应该向真主——掌管天地的主宰——祈求。(在这当中)最本质的原则就是首先向真主祈祷,然后付诸行动——即努力去求取现实世界当中能达成这一结果的各种因素(أسباب,asbab,means,即“赛拜布”)。

(第五联诗的阐释)
伊玛目茅路德说,一个人应该急切地渴望去“完成(真主的)命令”并且“警惕任何不检点或不得体之事的侵蚀”,即警惕那些人们对此疏忽的那些错误。一段圣训说:“你们中的一个人将会不经思考地说出一句话,因为这句话他坠入火狱当中70年。”(11)谁要是疏忽于遵从先知的教诲,他或她可能很容易因此疏忽而招致极大的伤害。这就好比一个疏于礼仪之人突然置身于一个他不熟悉的礼仪之邦时,哪怕他做出了骇人听闻的违背当地礼仪的事实,他都还蒙在鼓里。对于侍奉真主而言,这一疏忽则更是重上加重,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灵魂可能会因为他或她的这种违犯而招致灾难。这里的礼仪包括对真主的认识以及真主的命令与禁戒。


自由和纯洁自身
(第六联诗的阐释)
伊玛目茅路德接下来谈到了自由,他说,当人们具有羞耻之心和谦卑的品质,并将他们自己从它们的对立面(即无耻和傲慢)中解放出来时,自由就实现了。这些品质给人们带来了真正的自由、财富和尊严,而这些都需要人们不受自身的妄想所控制。有时,人们可能会声称自己是“自由的”,但是一旦面临诱惑的时候,却又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暴饮暴食或不与人发生非法的性关系。这样的自由只不过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已。自由有它自己真正的意义,例如,当面临诱惑时,一个人仍然敬畏真主,毫不受其影响并能克制自身的行为。这样的事情确确实实地发生了,这样的人哪怕那些诱惑影响了他或她,并且内心中产生了欲火,他或她仍然能够克制自己不致放纵自己。伊玛目安萨里详细讲述了胃和生殖器这两个“最易受欲望控制的器官”(12),他说,如果人们能够克制它们不受欲望控制,其他任何的欲望都很容易被克制住。当然也可以将舌头包含进去,这也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例如,有些人似乎无法克制自己不去背谈他人或者说他人的坏话,而他们常常并非刻意如此。


(第七联诗的注释)
一般来说,人们通常都不喜欢贫穷或卑微,因为人们从这些品质中感受到的是低贱。然而先知却选择了贫穷而不是富裕。他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睡的床是以棕榈树的纤维填充里面并在外面包了一层皮的床,除此而外,没有任何金银珠宝,仅有两个为客人准备的靠枕。这样的生活按照当今许多文化的标准而言,就是赤贫阶层的生活。对此,伊玛目茅路德要强调的是:谁在真主跟前卑微、谦卑,谁就能荣享真主所赏赐的荣耀,这样的人最看重的是他们在创造他们的主宰跟前能不能获得喜悦,而非受人们朝令夕改的价值观的指指点点。尊严和荣耀是神恩:“(主啊)你要使谁尊贵,就使谁尊贵;你要使谁卑贱,就使谁卑贱。”(3:26)。类似这样的经训证据比比皆是。历史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殷鉴:有些人曾大权在握、富甲一方,忽然之间变得穷困潦倒,失去了以前的荣耀,甚至沦为需要靠政府补贴度日的人。只有真主是全能的,一切良善、国权和给养,都掌握在祂手里,而不是在我们手里。

由此,我们能得出一个重要的原理:如果一个人恬不知耻、不择手段地追求某种品格,他或她能得到的只是这一品格的反面。人若以谦卑敬畏之心侍奉真主,真主必定赏赐他或她荣耀。相反,那些傲慢自大,一味地想要获得众人之中的地位和荣耀的人,真主会使他们卑贱,蒙受屈辱。《古兰经》中提到了法老(见10:75-92)和戈伦(见28:76-84)最终低贱、悲惨而屈辱的结局。

(第八联诗的注释)
之后,伊玛目茅路德说,没有任何一种拯救“像拯救心脏”(一样重要),“因为所有的肢体都响应心灵的欲望”。如果一个人的心是健康安全的,那么四肢也会同样的健康安全,因为它们所做的行为都受心灵的支配,四肢的堕落腐败只不过是堕落腐败传播的工具而已。真主在《古兰经》中说:“在那日,我将封闭他们的口,他们的手将对我说话,他们的脚将作证他们所行的善恶。”(36:65)“你们为主道而施舍,你们不要亲手将自己扔进毁灭的深渊。”(2:195)“我要说:‘你们尝试烧灼的刑罚吧。’这是因为为你们亲手所犯下的(罪)。又因为真主绝不是亏枉众仆的。”(3:181-182)“他们将受重大的刑罚,在那日,他们的舌头和手足都要反证他们之所为。”(24:23-24)。

圣训指出舌头是“心灵的解释者”。伪信之人真可悲啊,他们伪善地以舌头说违心的话。他们弄口鸣舌,压抑自己内心的天性。假使人的心灵是健全的,舌头自会遵循心灵。说话正直,这正是衡量人心(诚信)的准则。圣训说:“人类每天一醒来,全身所有的肢体都低声下气地祈求舌头:‘你要为我们而敬畏真主,的确我们和你是一体的,如果你行得端庄,我们就能端庄前行;如果你偏离了,我们也偏离了。’”(13)长期坚持纪念真主(ذكر,dhikr,remembrance of Allah)能够保护我们的舌头,并使我们抛弃闲言碎语,能够使我们在真主阙前获得荣耀的良言善语。克制我们的舌头对于培养我们依礼侍奉真主是不可或缺的,而依礼侍奉真主正是我们存在的全部意义所在。

诗文释义:
9 当牢牢掌握(礼仪这一)根基之后,第二阶段就是精研心灵的各种隐疾。
10了解心灵的各种病症、病因以及治愈心灵疾病的药方,这是每个人的义务,
11这是伊玛目安萨里的观点。然而,这并不适用于一个心灵完全健全的人,
12这是其他学者们的观点。伊玛目安萨里认为心灵的各种疾病正是人的秉性,
13其他学者认为人类之中大多数人都具备这些秉性,(但不是人人都有),并且没有任何一种秉性是长期稳固的。
14须知完全消除这些病因而不受其影响并不是人的能力所及。
15尽管如此,在这里我也将为你提供你需要了解的各种心灵疾病的定义、病因与治愈方式。
诗文试译:
牢牢践行侍主礼,继而精研心隐疾
了解病症与病理,熟稔药方俱天职
此即安萨里之意,人之秉性心隐疾
然则健全不适此,此即其他学者意
由是余者排除斯,并无秉性长久立
臆想消除心瑕疵,须知此非人所及
阐明心疾之隐秘,抛砖引玉汝试思

心灵的净化过程
(第九、十联诗的注释)
心灵的净化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首先,正如我们之前所阐明的那样,我们必须明白依礼侍奉真主的必要性和获得真主的喜悦的重要性。其次,我们还必须警惕心灵的各种疾病——即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它们所带来的痛苦、并发症及其他严重的影响,并真切地认识到这些疾病将会妨碍人们依礼处事。因此,了解心灵的各种疾病及其病因,以及如何消除这些疾病,是我们每一个理智健全的人的义务。

(第十至十三联诗的注释)
伊玛目茅路德在这里引证了以伊玛目安萨里的观点: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义务了解心灵的疾病及其治疗方法。伊玛目茅路德接着又提到:其他的一些学者认为,这本身并不是每个人的义务,特别是于对一个拥有健全的心灵并且免受这些疾病侵袭的人来说。伊玛目安萨里对此持异议,他认为,这些疾病是人类自身条件所限而本身就有的。例如,人们可以在儿童身上看到贪婪、嫉妒、仇恨等类似的心灵疾病的存在,虽然这些疾病不一定会长期存在。那么这种观点与基督教的“原罪论”(Original Sin)——“原罪”是指人性本质上是堕落的、有罪的——有什么不同呢?

简而言之,尽管类似伊玛目安萨里这样的穆斯林学者们确实认为心灵的疾病与人性有关,但他们同样也认为,所有这些病症都通过人类(后天)的倾向而表现出来(14)。穆斯林并不认为人类的这种(后天性的)倾向是因为阿丹(آدم,ādam,Adam,即亚当,愿真主赐予他平安)的错误而造成的,也不认为阿丹(愿真主赐予他平安)给自己(和他的后裔)带来了一种只有用作为献牲的(某个人的)鲜血才能解脱的永久的罪恶。的确,阿丹和哈娲(حوّاء,hawwā’,Eve,即夏娃,愿真主赐予他们平安)做了错事,但他们立即向真主忏悔,真主悦纳了他们的忏悔,赦佑了他们的罪过。这就是真主宽恕的本质体现。因此,他们的后代没有由他们身上遗传任何“原罪”。《古兰经》中指出:“各人犯罪,自己负责,一个负罪的人,不负别人的罪”(6:164)。但这一事实并没有否认人类基本本能的存在。

这所有的事实都意味着:心是一个有灵性的器官。在冥秘的心中潜藏着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它可能像癌症一样进行转移并控制人的心。例如,导致结核病的细菌潜伏在数百万人的肺部。当携带者身体机能变老或因为另外的疾病而导致免疫系统虚弱时,肺结核就可能开始发作。这个类比的意思是,人的内心中有一种潜伏休眠的元素,如果它被培养并得以滋生,它最终将能够伤害灵魂甚至毁灭人的灵魂。先知(愿主赐福于他)说:“阿丹的后裔若犯罪,心里就会留下黑斑。如果他忏悔了,黑斑就会被擦除。但如果他不忏悔悔改,黑斑就会继续蔓延,直到整个心脏都变得漆黑一片。”(15)(顺便说一句,这种将黑色与罪恶联系在一起的想法,其根源并非是种族主义的思想。甚至在非洲黑人中,人们也长期使用“黑心肠”一词来形容一个卑鄙邪恶之人。《古兰经》中提及:审判日,那些获得拯救之人的“脸将变成白皙”(3:106)的这一情形。这并不意味着皮肤将变成白色的;相反,它指的是脸上有光亮,这是一种精神性的描述而非与实际颜色相关。黑人的脸上同样可能有这种精神性的光亮,相反,白人的脸上也可能有阴暗与黧黑,反之亦然,这取决于一个人的精神性状态和道德表现。)

伊玛目安萨里认为这些心灵的疾病是人类内心所潜藏的一部分人性,人们有义务了解人性以便保护心灵不受其害。其他学者则普遍认为这些疾病可能会主导大多数人的生活,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都具备这些品质,但不一定人人都具备。

(第十四、十五联诗的注释)
有趣的是,伊玛目茅路德说一个人不可能完完全全地摆脱这些疾病。这意味着净化心灵是一个伴随终生的过程,而不只是使用一次然后就被遗忘的工具。心灵的纯洁性不可能不受这种消极的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因此,一个人必须一直坚持保护他或她的心灵。

有一段著名的圣训是这样说的:“每个孩子都出生在天性的信仰倾向上”(16)。出于某些原因,穆斯林经常把这句话翻译成这样“Every child is born a Muslim.(即每个孩子生来都是穆斯林。)”,但圣训原文用的是( الفطرة ),(fiṭra,inclination to faith,天性倾向于信仰),意思是人生来就倾向于信仰,就对神圣意志有一种直觉的认识,并有一种接受来自先知信息的天性。剩下的就是培养一个人的这种天性,陶冶这种天性对信仰的倾向和对心灵纯洁性的倾向。

注释:
1谢赫哈姆栽·优素福在翻译并注释时,首先对诗文进行了英语翻译,然后进行了注释,诗文部分的翻译为对照诗文原文、阿语字词注释、英语翻译和英语注释所译,注释部分则均为对谢赫哈姆栽·优素福的注释的翻译。
2诗文为伊玛目茅路德所作,译者在翻译时,参考了原文、阿语注释、英语诗文翻译与注释。诗文大意部分,译者严格遵循诗文字面而兼顾意思,个别地方为了意义完整而增加的词,则会加括号,而诗文试译部分则为译者的诗体译文,其中不完全遵循字面,为了确保诗歌的字数限制和韵律限制,采用意译,个别地方会做不影响大意的少许增加和缩减或者相同意思而不同表达的转换等。
3此为译者所加,便于读者对照诗歌阅读,表示下面一段或几段是对这一联或几联诗的注释,后同,不再备注。
4原文为(قلب البدء,qalb al-bad’u)是(قلب,qalb)和(بدء,bad’u)的正偏组合,翻译时有两种译法,因为(قلب,qalb)有两种意思。当(قلب,qalb)翻译为心、核心时,正偏组合的意思是:(心学)开端的核心,整联诗的意思是:我从心性之学的入门的核心开始,因为它是至高至贵的开端;当(قلب,qalb)翻译为颠倒、反转的意思时,正偏组合的意思是:将(بدء,bad’u)这个词颠倒过来,即将这个词倒过来读,则变成了(أدب,adab),意思是礼仪,整联诗的意思是:我从(侍奉真主的)礼仪开始,因为它是至高至贵的开端。即这个正偏组合有:心性之学的入门之核心、(侍奉真主的)礼仪这两个意思,诗文的作者将这两个意思指代同一件事:(侍奉真主的)礼仪。
5  《伊本·马哲圣训集》第4181、4182段。
6  主要是由鲁思·本尼狄克特(Ruth Benedict)提出,鲁思·本尼狄克特,1887-1948,20世纪著名的女性人类学家,经典著作为《文化模式》(Pattern of Cultures)和《菊与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7   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好面子”。
8《古兰经》42:45,你将要看到他们身临火刑,为卑贱而恭敬,暗中偷看。
9这个词的意思是人们面对真主的威严而感到自我的存在支离破碎,就像《古兰经》所描述的“当他(此处指穆萨)的主对那座山微露光华的时候,祂使那座山成为粉碎的。穆萨晕倒在地上。”(7:143),而这个词在阿语中是感应动词的主动名词,表示人内心中感应到那种粉碎的感觉,表示人在主阙前的卑微。
10 《脑威圣训四十段》第41段圣训。
11 《提尔密济圣训集》第2314段、《伊本·马哲圣训集》第3970段。
12 具体参见《圣学复苏精义下》的《自救卷》第三篇,第449-455页。
13《提尔密济圣训集》第2407段。
14 即人们通过后天的教育、影响以及个人选择而做出相应的倾向性选择。
15  《提尔密济圣训集》第3334段。
16 《布哈里圣训集》第1358、1385段,《穆斯林圣训集》第2658段。
发表于 2019-2-21 18: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通常都不喜欢贫穷或卑微,因为人们从这些品质中感受到的是低贱。然而先知却选择了贫穷而不是富裕。
——随着年龄增加,对这样的情况体会和认识的越来越深。
发表于 2019-2-21 21: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哪种拯救比得上对心灵的拯救,因为身体所有部位都顺应心灵的召唤。
发表于 2019-2-21 22: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当依礼侍奉清高伟大的真主,藉着知耻之心与谦逊之道。
发表于 2019-2-22 09: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谦逊知耻而诚惶诚恐、谨言慎行,因谦卑之心而敬畏真主并向真主祈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9 13:1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